当前位置: 资讯 >

“以养代捕”美了百姓餐桌

来源:南通网 发表日期:2023-06-20 09:19:33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们看,这就是刚刚孵化出的刀鱼苗,一桶在40万尾左右。”借着手电的光照,江苏中洋集团中江水产种业公司副总经理王耀辉从孵化桶里舀出一杯鱼苗。只见水中一粒粒针尖大小、果冻般晶莹剔透的小点点正游来游去。王耀辉告诉我们,目前,正在孵化的鱼苗还有鲥鱼、黑鱼,孵化率在90%以上。  刀鱼、鲥鱼与河豚并称“长江三鲜”。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及其支流禁止捕捞生产,“江鲜”便远离市民餐桌。如何留住长江美味,多年磨一“鱼”的中洋人攥紧渔业“芯片”,借助科技力量,以养代捕,实现刀鱼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填补了长江十年禁捕之后的市场空白。  刀鱼有着三鲜中最难攻克的技术关。它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如何人工模拟咸淡水交替的生存环境及刀鱼独特的觅食习性?2004年起,中洋集团开始进行长江刀鱼保护性研究与开发,与鱼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高起点研究种业。从收纳到留存,继而掌握了繁殖、养殖、营养饲料等全套人工养殖核心技术。  2012年,中洋实现了长江刀鱼世界首次人工繁殖,并建立国家唯一的刀鱼原种场基地。去年11月3日,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评审,中洋刀鱼原种场高分通过国家级刀鱼原种场验收。养殖技术成熟后,产量也随之提高。目前,中洋集团保存原种亲本10多万尾,年繁殖能力在百万尾以上。  在中洋,凭借人工繁育“回游”普通消费者餐桌的“江鲜”,还有河豚。作为鱼类中的“蒙娜丽莎”,河豚曾以物稀、味美而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但又因其体内含有致命的剧毒望而却步。  要想解决食用问题,控毒技术是首要。上世纪90年代,中洋集团率先开始长江河豚人工繁养殖,并从河豚内源的遗传、性腺发展和外源的水环境、饵料等方面进行控毒研究。依托工厂化生态养殖模式,和“零毒素、零污染、零药残”“三零”质量控制养殖技术,2018年,国家级新品种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问世,这对推广和发展河豚产业意义重大。  30年来,手握种质资源的中洋集团在实现河豚、长江刀鱼等品类的全人工繁殖突破后,还紧盯时代消费习惯,不断进行传统江鲜的现代化探索,驶入水产预制菜的新兴赛道。  今年春天,中洋鱼天下将原来只能在高端餐厅吃到的河豚、鲥鱼、刀鱼,以鲜食预制菜的形式上架盒马鲜生,“一鱼一标一码”全程可追溯,这让“江鲜”更为简单便捷地游到寻常百姓餐桌。  “凭借在开发性保护长江生态珍稀鱼类过程中形成的以科研、种苗、养殖、饲料、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产品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我们与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在水产品加工保鲜、保水、保活、排酸、调味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联合研究,进一步突破时间限制,实现全季候繁殖、全年供应,真正实现营养美味和安全便捷两者兼得。”江苏中洋集团副总裁、中洋鱼天下总经理刘大勇说道。目前,中洋鱼天下同时入驻了会员制超市 Costco、山姆会员店等线下平台,以及京东、天猫、抖音、盒马鲜生等渠道。  从首创河豚无毒化养殖,到全面推动长江珍稀物种的开发性保护,中洋集团建体系、优生态、定标准、填空白,研创长江珍稀鱼类100多项繁养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37项,主导起草国家标准11项。目前,人工繁殖产业链包含8个长江珍稀物种、40多个其他珍稀物种。  本报记者 赵勇进 本报通讯员 蔡诚[编辑:]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