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城在光明① | 光明在造一座什么样的城

来源:凯迪网 发表日期:2023-08-03 17:03:32
x

开栏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夏日傍晚,漫步光明城区,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的塔吊轮转,新建建筑几何线条各异,勾勒出一幅热潮涌动的大建设图景。

当前,光明区承载国家战略使命,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以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总目标、总定位。这其中所包含的“科学”与“城市”两个重要命题密不可分,世界一流的科学城需要别具一格的城市载体,同时也必将催生独树一帜的城市风貌。

行走光明,邂逅光明生命科学园、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虹桥公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城市地标性景观,可以感受这座城市的高质量高颜值风貌已崭露头角。

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光明区还有一大批能彰显未来城市形象、城市品味的地标性建筑,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向上生长。

今年以来,深圳科技馆(新馆)、科学公园等独具科学元素的大项目,均传来建设新进展。同时,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新院、同心小学等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城市发展能级加速跃升的大背景下,聚焦光明该如何答好“科学”与“城市”相融共生这道命题? 深圳光明将推出《城在光明》专栏,从打造科学之城、生态之城、枢纽之城、幸福之城等多个维度,带你解构光明在造一座什么样的城,敬请垂注!

视频加载中...

光明在造一座

极具未来感的科学之城

途经地铁光明站,很多人会被一艘形似“太空飞船”的建筑所吸引,这艘驶向未来的“科技之舟”,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与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共同设计而成,是在建的深圳科技馆(新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总建筑面积约12.82万平方米,设七大功能区。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开工建设,2022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目前,该项目处于装饰装修施工阶段 ,随着深灰色的金属幕墙逐步安装,金属质感的视觉冲击力显现,极具未来感的建筑形态已日趋完善。

深圳科技馆(新馆)定位于 “数字文明·创新未来” 率先打造全球首家数字文明创新科技馆,力图成为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是光明区城市建设极具未来感、富含“科学味”的生动体现。光明区致力于将“自由探索、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塑造光明独有的“科学基因”和城市性格。

驱车行驶在光明区公常路,沿线拔地而起的新建筑群鳞次栉比,一路绵延。这里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域,布局建设有 光明生命科学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卫光生命科学园、天安云谷 等一批科学含量超高的重大项目。

“科学重器”掩映山水间

城市地标刷新天际

展示出光明科学城

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雄心

其中,光明生命科学园内,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率先进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也于6月全面建成。

此外,在光明,还有科学家谷、科学公园、科学城体育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人才街区等一大批具有科学元素的设施工程正在规划建设。科学元素、资源要素在光明集聚,科学基因、科学精神已悄悄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光明在造一座

极具活力感的生态之城

人们在关注深圳科技馆(新馆)建设进展时,就必然会留意到它所坐落的 科学公园 ,近期进度也在刷新。 目前,公园一期工程进度已完成约 60% ,预计年底基本建设,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开工。

科学公园是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的核心公园,承担着区域绿色核心、绿意引擎的重任, 是光明高品质“城市会客厅”的标杆项目

此时的科学公园,绿意盎然,工人们在这片城市绿地间有条不紊地忙碌施工。

科学公园占地面积约208万平方米,大小相当于两个深圳湾公园。科学公园以 “科学领航,光明蝶变” 为主题,将打造科学芯、日之湖、环湖岸线、林霄栈道等标志性景观, 将建成集生态、科普、健康、娱乐、运动、休闲、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

科学公园建成后

将进一步提升

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行的生活环境

除了科学公园,在光明,人们所熟悉的“网红”打卡地—— 虹桥公园 ,今年又添新玩法,虹·BOX自然艺术魔方开放。这里由森·自然空间、虹·发布厅、森·书房、自然生态馆、自然科普研学运动馆组成。这个夏天,将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里呈现。

与此同时,虹桥公园在公众运动区建设了儿童专属运动场、滑板场,在碧湖水库周边建设了三个极限运动馆,包括车模赛馆、BMX/速滑馆、滑板馆,面向少年儿童开展体育赛事、培训,未来还将举办全国公开赛、广东省锦标赛等面向儿童的体育赛事。

科学公园、虹桥公园的成功出圈,只是光明区打造绿色生态之城的一个侧面。光明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辖区有53%面积在生态控制线内,拥有各类公园 279座 ,绿道、碧道 超过200公里 人均绿地面积全市第一

2022年,光明区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茅洲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案例 。未来,光明区还将建成郊野径 150公里 、骑行径 150公里 ,形成贯通全城的绿色慢行网络,推窗见绿、迈步入园成为老百姓近在身边的福利。

光明在造一座

极具通达性的枢纽之城

今年年初,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等40条市政道路集中通车,引全城瞩目。道路交通建设迎来的重磅进展,撑开光明科学城路网骨架。

此次集中通车的40条道路,总长度约26公里,包括一批贯穿光明中心区、连通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及多个产业、学校、文体和住房等项目的重点道路, 进一步打通了光明区域交通内循环,串联起光明科学城的诸多发展要素,为光明区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路网支撑

光明区路网建设快马加鞭

地铁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

7月28日

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

传来最新进展

市中医院站主体及其附属结构

完成全封顶

地铁13号线作为连通光明、宝安和南山的轨道快线,一旦开通, 将重新定义光明科学城与南山核心区的距离,沿线产业链布局、科研技术人才交流,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13号线二期(北延)段, 线路串联光明科学城、光明中心区、光明凤凰城 ,均是光明区大手笔重点规划布局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地铁开通,将会带来巨大的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沿线路段也将成为一座城市的黄金经济线。

13号线二期(北延)线路示意图

(站名以实际建成为准)

此外,高快速路建设加快,途经光明的深圳外环高速,项目二期正在加速推进。外环高速与南光、龙大等多条高速串联,可有效加强光明区外部联通。

同时,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工程(一期)—光侨立交2条匝道已于近期开工,项目将有助于满足光明南部片区同市区方向交通转换的迫切需求。

据悉,光明区将努力构建

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枢纽型交通强区

一方面

加快6号线支线二期和13号线二期建设,全力推动6号线支线再南延、26号线、29号线以及深莞增、深广中轴城际规划建设,推进光明城站高铁枢纽、光明站城际枢纽TOD综合开发,构建“两高铁、两城际、两枢纽、六地铁”轨道交通网络。

另一方面

协调推动龙大和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构建“三横三纵”高快速路网骨架,同时,构建“轨道—公交—慢行”多网融合公交服务体系。

光明在造一座

极具获得感的幸福之城

民为城之本。科学发展、产业兴旺、城市繁荣,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光明区玉塘街道长圳社区同心小学项目建设现场,大型运输车辆有序装载,吊装塔架运转不停,教学楼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装,既高效可靠,又绿色智能。

这样的前沿“黑科技”建造技术还运用在光明区尚美小学。模块化集成建筑建造技术,推动整体工期较传统建造模式缩短30%-60%。目前该项目总体形象进度完成约97%,预计于今年完成整体交付。

教育是民生之本。 一方面,光明区高质量快速度建设美丽校园。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光明新改扩建了 21所 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3.3万座 、高中学位 9600座

2023年光明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 透露,光明区今年将新改扩建公办学校 7所 ,新建公办幼儿园 8所 ,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 1.3万个

2024年至2025年,光明区还将新改扩建 18个 项目,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约 2.9万座

另一方面,光明区加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集聚。 近年来,光明区政府频频牵手知名高校,先后与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签约落地合作办学。

光明区 探索市本土品牌校办分校、知名高校办附校、科研院所合办校、“政府+企业+名校”办学四大合作模式 ,加快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

驱车行驶在龙大高速凤凰收费站附近,一个灰白相间的现代中式建筑群尤为引人注目,建筑内“苑、园、院”浑然一体,呈现院落式、园林化的总体布局。这里是 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项目 ,设计床位 2000张 ,建成后将助力光明区打造医疗卫生高地。

在光明区茅洲河畔,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新院项目 (简称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建设紧锣密鼓,四座塔楼拔地而起,两栋主楼已施工至11层,建成后将提供床位 1500张

光明区朝着北部医疗卫生高地阔步迈进,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项目、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光明区中心医院续建(二期)项目不断推进,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预计年内试运营。

探索“科学”与“城市”相融共生

光明区给出的答案是:

从规划到建设、从地上到地下、从硬件到软件、从人居环境到产业空间,光明区将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面向未来科技蓝海,对这座因科学而新生的城市进行更高水平的升级再造,为市民呈现一座既有“科学味”、又有“烟火气”的科学城。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光明网 光明融媒

编辑:麦泳妤

校审:刘越 陈圆圆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x
推荐阅读 更多